首页 > 科普 > 科学传播

三江源科考:让野生动物更野
发布时间: 2021-02-10

中国最野的地方科考是种什么体验?

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科考日志,带你感受。

(科考路线:可可西里勒池草原-五道梁-索南达杰保护站-不冻泉保护站,昆仑山野牛沟、杂多县昂赛大峡谷。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时间:2019.12-2020.12

地点:三江源地区

主要科考任务:采用常规监测、结合无人机和影像识别技术,探明大型食草动物的数量、分布格局和冬季草地牧草现存量、营养品质、承载力等基础数据,为优化野生有蹄类动物和放牧家畜的比例、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提供数据支撑。

主要科考队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为主力,科技部二十一世纪中心、国科大、生态中心、空天院、青海省信息所、人与生物圈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参与。

 

--- 2019 冬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日照时数一年最短,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开始数九,“数九寒天”拉开序幕。

对于生活在三江源区的藏羚羊而言,它们能够敏锐捕捉到光照时间的细微变化,雄性在冬至日前便正式开启争夺交配权的决斗模式,胜利者获得由几只到几十只雌性组成的交配群的交配权,在冬至日前后开始交配,繁衍后代。

(勇敢追爱的藏羚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2019.12.22 玉树集结

上午,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科考队员,或乘汽车,或乘飞机于玉树集结。为了给后续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上午集结完毕后,科考队伍便直接开赴海拔将近4200m的曲麻莱县,这对刚由北京等地飞来的队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可可西里的勒池草原-五道梁、沱沱河-索加、索站-不冻泉一带是野生有蹄类动物的主要越冬地,将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区域,如考察进展顺利、时间富余科考队计划造访野牛沟。

(掠过皑皑雪山,飞赴科考一线。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鉴于传统调查工作容易受地形、人为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本次科考结合无人机和图像识别技术,欲探明大型草食动物的数量及分布、草地承载力等基础数据,为实施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飞跃冰冻的河流,清点对岸的动物。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19.12.23 勒池草原初探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勒池村是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核心地带。这里,也是藏羚羊的故乡。每年春末,数万计的藏羚羊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从勒池草原向可可西里的太阳湖、卓乃湖进发,“千里迢迢”到那里去产羔,完成一次繁衍生息的旅途。

(超萌的岩羊,可是攀岩的高手。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勒池草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也是藏野驴、藏原羚(黄羊)、野牦牛的栖息地,这些野生有蹄类食草动物连同数量可观的旱獭、鼠兔等啮齿类动物,为棕熊、狼、藏狐、猛禽等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狼来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来自野牦牛的凝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藏原羚的背影都是爱你❤的形状。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草原侦察机”不时凌空掠过勒池草原。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科考路上随时记录。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虽然地处国家公园的核心区,然而这里也是牧民传统的放牧地,人兽冲突时有发生,放牧家畜与野生动物争草问题突出。如何发挥草地的多功能性,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国家公园建设所必须直面的话题。

高寒草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三大主要服务功能: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系统维持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功能体现为特定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生活功能主要体现为牧民的繁衍生存与草原文化传承。

联想到国家公园建设的多功能目标,也即主要功能: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辅助功能:科学研究、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游憩展示等;区域发展:适度开展资源非消耗性利用,非损伤性获取利益(不排斥生产)。保护和提升国家公园草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9.12.24 探秘粪便的秘密

粪便?那臭臭的粑粑,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故事?

(野牦牛奔走的步伐写满自由。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近几年科考,我们每次都要尽可能多的采集动物新鲜粪便。一是,粪便带有动物消化道脱落的细胞,也就是携带有动物的遗传信息,我们无需直接接触动物,通过无损伤采样,就可以进行组学研究;二是,粪便还带有动物采食植物的信息,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镜检粪便里植物残留物的形态结构识别不同的植物,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粪便高通量扩增子测序,与建立的植物叶绿体片段和ITS文库相比对,从而鉴别食草动物采食植物的种类乃至采食量。三是,粪便带有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信息,可揭示高原动物高寒环境适应的微生物机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动物比其近缘家养动物消化率更高,而这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此外,粪便残留的动物激素变化的信息,对阐释动物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例如冬至日前后雄性藏羚羊为何如此亢奋)。

(纵情“放歌”的藏羚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冬日奔放逐爱的雄性藏羚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粪便微生物可是珍贵生物资源,假如我们能体外分离培养藏野驴盲肠中具有超强分解纤维素的特殊微生物,揭示其分解纤维素相关代谢机制,进而制备相关益生菌或其酶制剂,有可能广泛用于饲料工业,提高养殖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没有“驴脾气”的藏野驴悠然自得。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粪便生态学”有可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考察队小伙子们不可小视,加油!

2019.12.25 高新技术应用科考

三江源区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难以抵达,发展诸如星空高新技术尤为迫切。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数据平台期望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空中影像及光谱数据,结合典型样方地面监测数据,采用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绘制出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动植物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快速统计出旗舰动物数量,进而对草场质量评价、食草动物(含放牧家畜)承载力评估、游牧方案设计等需求进行分析。

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获取数据的关键是配备合适的监测设备,包括可见光、高光谱、红外载荷等。过去几年,科考队发现,当获得的遥感影像分辨率高于0.12m或0.25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对地面主要大型野生动物影像特征进行识别的信息需求;利用携带热红外相机的系留气球可大范围监测动物数量及其夜间行为;无人机可识别地面大型动物,结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探明动物数量;利用遥感技术探明20年来植被生产力动态变化……

(搭载自主研发的红外和可见光相机的无人机。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这次科考空天院的专家又带来无人机搭载自主研发的红外和可见光相机,如果能到3~4cm精度,实现一个目标双信号检测,将使得监测不确定性大幅度降低。遗憾的是,这次飞行即将完成之际,无人机意外坠落:此时温度-21℃海拔4600m,风力5~6级……好在电脑里有飞行数据,让我们期盼好消息!

(“科考助手”展翅高飞。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圣诞日,我们在可可西里守护生命!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019.12.26 重访野牛沟

野牛沟位于昆仑山西段北坡,翻过山就是我们熟知的可可西里,近几年科考非常推崇野牛沟,不仅这里是昆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西王母瑶池(黑海)、玉虚峰坐落于此,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护完好,野牛沟内上百公里路程中仅分散着8个牧户,人类干扰较小,雪山、草地、河流、湖泊浑然一体。

(野牛沟,不是只有野牦牛呢!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昆仑山西段主要山峰终年积雪,景观独特。这里植被类型多样,由东向西随着海拔升高,依次有高寒荒漠、高寒灌丛、芨芨草草原、针茅草原等。这里可以见到可可西里常见动物物种。

(“快跑,上次那些捡我们粑粑的家伙们又来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瑶池(黑海)也是昆仑河发源地,滋养着格尔木乃至柴达木盆地。野牛沟距离格尔木110 km,沿青藏公路过纳赤台即到沟口,海拔3600~4400m,是开展科普教育、生态体验的好去处。

(“据说有岩羊的地方就有雪豹!”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索南达杰,可可西里的守护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 2020 春 ---

新冠肺炎爆发已有一个多月了,严控严防,初见成效,距西宁18位患者清零已有10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再一次彰显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凝聚力,胜利的曙光指日可待。

2020.02.29 为高原鼠兔“平反”

为了给一篇小文章配图,来到日月山支脉,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区与牧区的分水岭拉脊山(拉鸡山)拍摄鼠兔照片。此山藏语称“贡毛拉”,意为嘎拉鸡(石鸡)栖息的地方。之所以写这篇小文章,是想为一直被认为“有害动物”的高原鼠兔“平反昭雪”。

(近在咫尺的拉脊山,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科考队员考察鼠兔生境,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高原鼠兔,由于与家畜争草、在退化草地中种群密度高、其开挖的洞穴造成草地上千疮百孔,曾经被认为是草地退化的元凶,人们自然要控制它甚至消灭它。但作为生态系统一个成员,它已在青藏高原生存几百万年,是众多肉食动物的食物,是草地食物链的重要成员。它采食棘豆、橐吾等对家畜有毒有害的植物。它废弃的洞穴为雪雀、地鸦等使用。它是物种多样性维持者,是高原生态原真性不可或缺的野生动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草地退化的产物∙∙∙∙∙

(hi,我是高原鼠兔!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hi,我是藏狐!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救命!”一次致命的邂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雪雀:等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雀占鼠穴。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改变观念,权衡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分区域采取不同策略,是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2020.03.04高原春来晚

虽然已是三月,这里仍然冰天雪地。新十年开局之年的第一次科考,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开始,人们渴望自然、敬重自然蔚然成风。短时间协调各方,效率之高为今年的工作开个好头。本次科考主要有四项内容,但重中之重是考察持续降雪对野生动物及家畜的可能影响,以及去年雪灾咨询报告提出建议之效果。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科考助手“再次起飞,欲与月宫试比高。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雪山脚下觅食的藏野驴。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初春,对高原上动物是一个非常艰难时期,“青黄不接”,如此频繁的降雪及其他气候事件在这里似乎显得更特殊,持续的降雪,进一步压缩了野生有蹄类动物和放牧家畜的觅食空间,野生动物和放牧家畜争草现象愈发严重。对于去年雪灾带来的惨重损失,人们记忆犹新,大雪带来的灾害,不仅对放牧家畜是致命的,对野生动物亦是如此。

(路边,近处的牛群和远处的藏野驴。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因此,我们带着诸多的问题来考察,如气候异常变化对野生及家养动物的影响以及可能适应性管理途径,草食动物数量增加是否造成超载以及如何解决,动物密度非密度制约等自然调节在这里是否典型,人类的放牧活动如何影响这种自然调节,动物种群数量或生态系统有无多平衡点及其途径,野生动物是否需要补饲吗。

希望通过考察能得到一些答案。

2020.03.05 人地矛盾

牛头碑,令人高山仰止的地方,碑文字体不大,低调内敛。扎陵湖、鄂陵湖总是与黄河源头捆绑在一起,湖、山、雪还有隐藏在湖底或是地面的圣灵(生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一方山水永恒的话题。

(树立在高山之颠的牛头碑。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雀占鼠穴“的大戏又将上演。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放生的“神牛“随处可见。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不管是K对策还是r对策,不管是密度制约还是非密度制约,对大型有蹄类动物种群调节都显得苍白无力。务实一点,如果去年雪灾让人们更加注重饲草料储备,家养动物(家牦牛和藏系绵羊)有两个多月宅在家里衣食无忧,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甚至白唇鹿是否也高兴,僧侣无需背草补给野生动物?

(冰封的湖畔是藏系绵羊的天下。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五彩经幡在暴风雪下也黯然失色。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让野生动物更野,让全民近距离观赏明星动物,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相传国家公园建设目标就在眼前。说一千道一万,国家公园建设核心问题是人地矛盾,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我们共同目标。

(冰雪中艰难生存的牦牛——西高所“牦牛精神“的源泉。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不影响当地牧民的生存发展权,把放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权、作为维系生态原真性的一部分来对待,从立法和制度给予保障,可能是长久之计。

(给牦牛补草,让利野生动物。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所以,动物种群的调节,需要与社会经济系统统筹考虑可能比较完整,比如在日益频繁的雪灾面前,准备足够饲草料或将出栏家畜冬季来临之前转移到三江源东部的生产承接区域,野生有蹄类动物就可能达到新的平衡点,多平衡点理论得以实现。

2020.03.06 雪豹之乡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昂赛两个保护分区整合联通,对强化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冷季的澜沧江源园区。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园区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园区作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分布发育着大面积的冰蚀地貌、雪山冰川、辫状水系,草原湿地、林丛峡谷等类型多样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水源涵养功能巨大。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北麓的果宗木查雪山,其流域内的昂赛保护分区分布着高海拔天然林,是我国大果园柏的分布上限。

(白雪难掩,苍松挺立。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区域内冰川雪山、草甸、草原、灌丛、森林垂直分布明显。园区内主要分布有雪豹、白唇鹿、马麝、猞猁、黑颈鹤、雪鸡、蓝马鸡等野生动物,被誉为“雪豹之乡”。

(山坡中栖息的岩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展翅欲飞的高山兀鹫。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路边漫步的白马鸡。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今天再访国家公园核心保育区昂赛大峡谷,非常兴奋,这里生态原真性保护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链完整,尤其在以雪豹观测为主的生态体验、澜沧江漂流等特许经营活动,为社区发展、牧民致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生态管护员与管委会、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兼职生态监测,其绩效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这些工作正是我们建议和提倡的。在这里我们看到国家公园建设的希望!

2020.03.07 “鹤立鸡群”的野牦牛

今日科考路线玉树结古镇到曲麻莱约改镇,路程不长,收获不小。途经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青海第一个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只有一百平方公里左右,以黑颈鹤为代表的鹤类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令人感叹的是宋仁德博士长期坚守在青海最为艰苦的地方曲麻莱,早间青海人常讲曲麻莱曲麻莱,进去出不来,足见这一地区的偏僻与艰苦。然而,宋博士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一是牦牛种公牛选育。自幼获救的三头野牦牛正值壮年,用它们改良家牦牛,具有明显的基因优势,有比较才有鉴别,犹如“鹤立鸡群”的野牦牛又一次验证了牦牛“退化驯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中反思一下高原的畜牧业行为。

(“人工饲养“的野牦牛似乎温顺了许多。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犹如“鹤立鸡群“的野牦牛。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另一项研究是牦牛和藏羊比较放牧实验,“一比四”配比看其牛羊对草地影响。暂且不谈其科学意义,就放牧强度而言,4300米的高寒草甸,8亩草地可承载一个羊单位(1.87羊单位/公顷),与三十前我们在海北站的实验结果(2.68羊单位/公顷)相比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值,说明健康草地放牧潜力比较大。可惜目前三江源地区可利用草地的平均承载量只有0.58羊单位/公顷,这里有类型的差异,但草地的质量或健康状况更值得我们思考。

(试验草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03.08 让野生动物更野

今日科考路线为曲麻莱-可可西里-格尔木。又一次来到神奇美丽的藏羚羊故乡,春季考察难见春日,白色依然是这里的主色调,但众多的生灵给这里增添无穷的活力和温度。似乎这次比去年底的考察增添了不少猛禽-金雕(草原雕)、秃鹫、大鵟、叫不上名字的隼……

(鹰击长空。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成群结队的雄藏羚羊群。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在可可西里腹地,藏羚羊也一改往日羞涩,竟然在主场与我们科考队的汽车赛跑,炫耀他们的速度。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种群数量增加,彰显国家公园的建设成就,让野生动物更野(rewilding)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结伴卖萌的藏原羚。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时隔三年又一次来到新生(盐)湖,面积较往日增加许多,建坝疏通河道就是为治理这里的“水患”,这是全球变暖在可可西里典型表现。凡事都讲究平衡,温度升高使区域的冰川冻土融化加剧,液态水增多,本以为水多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利的作用,没想到水增多有可能危及青藏铁路、公路、输油管线等安全,所以不得已启动紧急疏浚工程。早年的水增多还引起了卓乃湖溃堤、湖底外露、局部沙化、河道改道,甚至有专家认为这会对已恢复藏羚羊重新造成威胁。虽然个人认为这也许是个自然过程,藏羚羊也可慢慢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这需要现场考察以及遥感解析得出结论,这也正是二次科考的任务之一。

2020.03.10 又见野牛沟

再访野牛沟。来野牛沟不知多少次,这次收获特殊。一直把野牛沟作为最具青藏特色的地方之一推荐,因为她涵盖荒漠、草原(芨芨草和针茅)、草甸、灌丛(锦鸡儿、黑刺、金露梅等柴达木盆地的成分),沿沟口3600m到西王母瑶池4000m以上海拔依次分布,类型多样种类多样,野生动物也独具特色,除可可西里的特有动物之外,还意外发现盘羊、鹅喉羚等。

(竖起尾巴示警的野牦牛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雪地中觅食的藏原羚,感慨生命之艰辛。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与赤狐不同,藏狐主要在白天捕食猎物。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咦?那只藏狐怎么不见了?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遇见的猛禽越多,表明生态系统更趋完善。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这里距离格尔木110km,但集冰川雪山、大山河流、植物动物、昆仑文化一起,宁静自然,是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代表性地区之一,是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理想场所。

(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应该各种类型并重,把保护与欣赏、保护与当地牧民生计、保护与环境教育、保护与区域发展结合,循序渐进,走出一条适合高原特色自然保护地建设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次科考即将结束,特别幸运采集到盘羊新鲜样品及其他样品,顺利完成任务,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能够成行,彰显高原人自信和高原洁净安全。各方协同作战,实现摸清本底、探明变化、研究机理、服务发展目标定能实现!

2020.03.11 新的课题

昨晚已由格尔木返回到西宁,并沿途考察了位于茶卡盐湖附近的牧场。

(生长的畜棚里的绵羊,再不用为食物而忧虑。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三江源区频繁的雪灾使得家畜死亡,损失很大,减轻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放牧压力是公园建设的关键之一,区域耦合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饲草基地建设将为国家公园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保障。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把核心区的放牧压力向三江源东部地区转移,提高牧业效率,使野生动物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岂非两全其美?新的课题:三江源区野生有蹄类动物与家畜平衡示范工程。

--- 2020 冬 ---

按阳历来算,今年冬至比往年稍早,但大家不约而同在冬至日前向格尔木集结。数九寒天,高寒缺氧,仍然坚持在平均海拔4600m的地方开展科学考察,不能不赞誉这些热血男儿。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直升机助阵,搭载中波红外、偏振可见光、激光雷达、高光谱等高新监测设备,希望能借助这些新设备、新方法,取得更多的监测数据。

(科考利器组装完成。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1 集结格尔木 

此次科考由直升机组、无人机组、地面调查组三个组组成。央视记录频道、青海电视台将跟踪报道,合作单位有空天院、西北院、南通大学等。青海省科技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考办对此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悬挂于直升机下的光电球才是本次科考的秘密武器。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2 五道梁大本营

本次科考重头戏是首次利用搭载多种高新监测设备的直升机探测大型动物、水资源以及地面其他遥感参数。直升机抵达五道梁大本营后,立即开展光电球、高光谱、偏振光相机安装调试。为尽可能发挥直升机的作业效率,需要同时在机内外挂载相关设备,这就需要提前进行平衡测试,以保证飞行安全。

(可谓武装到了牙齿。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本次直升机主要监测目的地是藏羚羊等动物传统越冬地勒池草原及109国道五道梁至索站沿线,期望中波热红外及高清晰度可见光相机发挥用场。

(“武装“直升机首飞成功。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二次科考,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用直升机搭载最新研发设备,是我们多年的梦想,也许是直升机顺利升空,性能良好,科考队员倍受鼓舞,状态良好,忘却了高原反应,期待明天实战能获得高质量数据。

2020.12.23 追随地面组

今天各科考小分队在索站和五道梁之间考察,我自然而然选择加入地面考察分队。与往年一样,此队主要任务是采集新鲜野生动物粪便、牧草样品。由于粪便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代表性的局限,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肠道区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在野生动物高寒适应中的作用机制,今年特地增添了鼠兔肠道及其内容物采集工作。解剖发现鼠兔的小肠长度与其他啮齿动物相似,但其盲肠容积最大、异常发达,作为其主要的消化器官当之无愧。

(这个,藏羚羊和藏野驴粑粑全有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游离于交配群之外的战败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科考队确定了明天直升作业路线,但愿能获取高清晰度影像资料,期待明天。

(设计的直升机飞行路线。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4 俯瞰三姊妹湖

今天搭乘直升机飞行了约40分钟,飞行高度5500~6000m,空中俯瞰可可西里,更显得该地区的辽阔与大美,迫不急待地与大家分享。壮哉可可西里!

(连绵的山峦一直延伸到天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讲述可可西里几个湖的故事。2011年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持续较强降水和区域性冰川融化加剧,导致卓乃湖水面快速上涨并在东岸发性溃决,卓乃湖湖水下泄水量约50.53亿立方米,湖水注入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后,引起两湖湖水外溢并在东侧形成了一个新生盐湖。

(空中俯瞰新生盐湖。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空中俯瞰海丁诺尔湖。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12年至2019年卓乃湖年均下泄流量约0.90亿立方米,导致下游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三个姊妹湖湖水面积增大,尤其是盐湖面积增加50平方公里,为了保障109国道及沿线其他设施的安全,紧急修建了疏浚工程。为进一步监测气候变化和野生动物对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也于2020年在湖边建立了长期围封样地。

(空中俯瞰海丁诺尔湖。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与大家分享下游三个湖美姿,其实还是关注她们水域特征和连通性。随着湖面增加,虽然没有明显的连接通道,但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近,湖水增加容易连通在一起,降水增加固然对牧草生长有利,但也有其他风险,(由于对水生态无深入研究,有班门弄斧之嫌)。说些有用的,今年与团队一起完成的咨询报告认为,卓乃湖水位下降并未对藏羚羊产羔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建议不在卓乃湖修建围水工程。

2020.12.25 初步收获

这次科考首次在可可西里地区动用直升机,搭载四台(套)空天院研发的光电设备。光电球集成了可见光、中波热红外、激光测距设备,高光谱成像仪,偏振光相机、激光雷达。用途广泛,可监测大型动物数量、种类及分布,从导出的数据来看,地面成像清晰。高光谱由十几个波段组成(也许有误),精度30cm,仅三个波段合成图像可准确分辨冰面、裸地、植被盖度等。直升机的使用也使难以到达地区物种、植被参数、水资源精准探测成为可能。

(近距离观察一下集成武器——光电球。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空中拍摄的可见光照片。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两天的工作也发现诸多问题,如设备在6000m在高空性能发挥、系统集成可靠性、机载设备与直升机匹配、各种设备操作平台一体化等都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继续优化,任重道远。

2020.12.26 夜以继日奋战高原

美好心情从清晨开始,沿着世界屋脊大道奔向理想的远方。

(喷薄欲出的朝阳。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口渴了,啃块长江源头的冰。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青藏精神需要发扬光大,西高所一代代人就是青藏精神的传承者。设备不适应高原,由我们光电人改造,饭店餐馆变成了工作场地。每获得一份样品便无比喜悦,连夜解剖取样保存完整的生命信息。

(看你还往哪里逃。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每天都有精彩故事!

(手摸上去感觉都会被粘住的冰,却是藏羚羊唯一的水源。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7 空中俯瞰勒池草原

今天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空中获取了近万张照片,图片中野生动物清晰可辨。然而,我们深知这才是工作的开始,发掘其中的信息、破解其中的奥秘、探索其中的规律,难度依然很大,亟需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通力合作。为与大家分享成果,将照片转化为16:9 PPT格式,原照有些变形,方框内是局部放大效果,可点击浏览。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带您走进高原动物的天堂——勒池草原。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看着像是野牦牛,这么荒凉的地方,他们吃什么?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翡翠般的湖水。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藏羚,勒池草原的主角。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8 完美收官

随着直升机顺利完成第10个飞行架次,成功落地,本次科考顺利完成子预期的任务。20.37小时飞行,空中拍摄大型有蹄类食草动物、植被、冰湖冰河等高清晰度照片3万余张,可见光、高光谱、偏振光资料的数据量在T级以上,植物地面参考样方及生物量50余个,藏羚羊、鼠兔组织及消化道内容物等活体样品100余份。

(期待下次相逢。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短暂的野外考察工作虽告一段落,但后续数据的分析解译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本着“摸清本底、探明变化、阐明机制、服务发展”的宗旨,期待下一年度的野外科考。

 

 -  全文完  -  

感谢阅读

创作团队

策划 | 姚檀栋、安宝晟、王伟财、李久乐、刘勇勤、姚汝桢、陈文锋、周蕾蕾、戴玉凤

撰文 | 赵新全

审核 | 姚檀栋、安宝晟、王伟财、胡林勇

编辑 | 戴玉凤、姚汝桢、周蕾蕾

三江源科考:让野生动物更野
发布时间: 2021-02-10

中国最野的地方科考是种什么体验?

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科考日志,带你感受。

(科考路线:可可西里勒池草原-五道梁-索南达杰保护站-不冻泉保护站,昆仑山野牛沟、杂多县昂赛大峡谷。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时间:2019.12-2020.12

地点:三江源地区

主要科考任务:采用常规监测、结合无人机和影像识别技术,探明大型食草动物的数量、分布格局和冬季草地牧草现存量、营养品质、承载力等基础数据,为优化野生有蹄类动物和放牧家畜的比例、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提供数据支撑。

主要科考队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为主力,科技部二十一世纪中心、国科大、生态中心、空天院、青海省信息所、人与生物圈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参与。

 

--- 2019 冬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日照时数一年最短,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开始数九,“数九寒天”拉开序幕。

对于生活在三江源区的藏羚羊而言,它们能够敏锐捕捉到光照时间的细微变化,雄性在冬至日前便正式开启争夺交配权的决斗模式,胜利者获得由几只到几十只雌性组成的交配群的交配权,在冬至日前后开始交配,繁衍后代。

(勇敢追爱的藏羚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2019.12.22 玉树集结

上午,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科考队员,或乘汽车,或乘飞机于玉树集结。为了给后续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上午集结完毕后,科考队伍便直接开赴海拔将近4200m的曲麻莱县,这对刚由北京等地飞来的队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可可西里的勒池草原-五道梁、沱沱河-索加、索站-不冻泉一带是野生有蹄类动物的主要越冬地,将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区域,如考察进展顺利、时间富余科考队计划造访野牛沟。

(掠过皑皑雪山,飞赴科考一线。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鉴于传统调查工作容易受地形、人为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本次科考结合无人机和图像识别技术,欲探明大型草食动物的数量及分布、草地承载力等基础数据,为实施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飞跃冰冻的河流,清点对岸的动物。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19.12.23 勒池草原初探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勒池村是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核心地带。这里,也是藏羚羊的故乡。每年春末,数万计的藏羚羊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从勒池草原向可可西里的太阳湖、卓乃湖进发,“千里迢迢”到那里去产羔,完成一次繁衍生息的旅途。

(超萌的岩羊,可是攀岩的高手。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勒池草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也是藏野驴、藏原羚(黄羊)、野牦牛的栖息地,这些野生有蹄类食草动物连同数量可观的旱獭、鼠兔等啮齿类动物,为棕熊、狼、藏狐、猛禽等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狼来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来自野牦牛的凝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藏原羚的背影都是爱你❤的形状。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草原侦察机”不时凌空掠过勒池草原。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科考路上随时记录。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虽然地处国家公园的核心区,然而这里也是牧民传统的放牧地,人兽冲突时有发生,放牧家畜与野生动物争草问题突出。如何发挥草地的多功能性,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国家公园建设所必须直面的话题。

高寒草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三大主要服务功能: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系统维持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功能体现为特定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生活功能主要体现为牧民的繁衍生存与草原文化传承。

联想到国家公园建设的多功能目标,也即主要功能: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辅助功能:科学研究、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游憩展示等;区域发展:适度开展资源非消耗性利用,非损伤性获取利益(不排斥生产)。保护和提升国家公园草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9.12.24 探秘粪便的秘密

粪便?那臭臭的粑粑,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故事?

(野牦牛奔走的步伐写满自由。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近几年科考,我们每次都要尽可能多的采集动物新鲜粪便。一是,粪便带有动物消化道脱落的细胞,也就是携带有动物的遗传信息,我们无需直接接触动物,通过无损伤采样,就可以进行组学研究;二是,粪便还带有动物采食植物的信息,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镜检粪便里植物残留物的形态结构识别不同的植物,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粪便高通量扩增子测序,与建立的植物叶绿体片段和ITS文库相比对,从而鉴别食草动物采食植物的种类乃至采食量。三是,粪便带有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信息,可揭示高原动物高寒环境适应的微生物机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动物比其近缘家养动物消化率更高,而这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此外,粪便残留的动物激素变化的信息,对阐释动物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例如冬至日前后雄性藏羚羊为何如此亢奋)。

(纵情“放歌”的藏羚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冬日奔放逐爱的雄性藏羚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粪便微生物可是珍贵生物资源,假如我们能体外分离培养藏野驴盲肠中具有超强分解纤维素的特殊微生物,揭示其分解纤维素相关代谢机制,进而制备相关益生菌或其酶制剂,有可能广泛用于饲料工业,提高养殖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没有“驴脾气”的藏野驴悠然自得。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粪便生态学”有可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考察队小伙子们不可小视,加油!

2019.12.25 高新技术应用科考

三江源区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难以抵达,发展诸如星空高新技术尤为迫切。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数据平台期望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空中影像及光谱数据,结合典型样方地面监测数据,采用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绘制出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动植物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快速统计出旗舰动物数量,进而对草场质量评价、食草动物(含放牧家畜)承载力评估、游牧方案设计等需求进行分析。

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获取数据的关键是配备合适的监测设备,包括可见光、高光谱、红外载荷等。过去几年,科考队发现,当获得的遥感影像分辨率高于0.12m或0.25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对地面主要大型野生动物影像特征进行识别的信息需求;利用携带热红外相机的系留气球可大范围监测动物数量及其夜间行为;无人机可识别地面大型动物,结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探明动物数量;利用遥感技术探明20年来植被生产力动态变化……

(搭载自主研发的红外和可见光相机的无人机。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这次科考空天院的专家又带来无人机搭载自主研发的红外和可见光相机,如果能到3~4cm精度,实现一个目标双信号检测,将使得监测不确定性大幅度降低。遗憾的是,这次飞行即将完成之际,无人机意外坠落:此时温度-21℃海拔4600m,风力5~6级……好在电脑里有飞行数据,让我们期盼好消息!

(“科考助手”展翅高飞。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圣诞日,我们在可可西里守护生命!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019.12.26 重访野牛沟

野牛沟位于昆仑山西段北坡,翻过山就是我们熟知的可可西里,近几年科考非常推崇野牛沟,不仅这里是昆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西王母瑶池(黑海)、玉虚峰坐落于此,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护完好,野牛沟内上百公里路程中仅分散着8个牧户,人类干扰较小,雪山、草地、河流、湖泊浑然一体。

(野牛沟,不是只有野牦牛呢!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昆仑山西段主要山峰终年积雪,景观独特。这里植被类型多样,由东向西随着海拔升高,依次有高寒荒漠、高寒灌丛、芨芨草草原、针茅草原等。这里可以见到可可西里常见动物物种。

(“快跑,上次那些捡我们粑粑的家伙们又来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瑶池(黑海)也是昆仑河发源地,滋养着格尔木乃至柴达木盆地。野牛沟距离格尔木110 km,沿青藏公路过纳赤台即到沟口,海拔3600~4400m,是开展科普教育、生态体验的好去处。

(“据说有岩羊的地方就有雪豹!”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索南达杰,可可西里的守护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 2020 春 ---

新冠肺炎爆发已有一个多月了,严控严防,初见成效,距西宁18位患者清零已有10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再一次彰显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凝聚力,胜利的曙光指日可待。

2020.02.29 为高原鼠兔“平反”

为了给一篇小文章配图,来到日月山支脉,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区与牧区的分水岭拉脊山(拉鸡山)拍摄鼠兔照片。此山藏语称“贡毛拉”,意为嘎拉鸡(石鸡)栖息的地方。之所以写这篇小文章,是想为一直被认为“有害动物”的高原鼠兔“平反昭雪”。

(近在咫尺的拉脊山,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科考队员考察鼠兔生境,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高原鼠兔,由于与家畜争草、在退化草地中种群密度高、其开挖的洞穴造成草地上千疮百孔,曾经被认为是草地退化的元凶,人们自然要控制它甚至消灭它。但作为生态系统一个成员,它已在青藏高原生存几百万年,是众多肉食动物的食物,是草地食物链的重要成员。它采食棘豆、橐吾等对家畜有毒有害的植物。它废弃的洞穴为雪雀、地鸦等使用。它是物种多样性维持者,是高原生态原真性不可或缺的野生动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草地退化的产物∙∙∙∙∙

(hi,我是高原鼠兔!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hi,我是藏狐!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救命!”一次致命的邂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雪雀:等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雀占鼠穴。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改变观念,权衡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分区域采取不同策略,是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2020.03.04高原春来晚

虽然已是三月,这里仍然冰天雪地。新十年开局之年的第一次科考,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开始,人们渴望自然、敬重自然蔚然成风。短时间协调各方,效率之高为今年的工作开个好头。本次科考主要有四项内容,但重中之重是考察持续降雪对野生动物及家畜的可能影响,以及去年雪灾咨询报告提出建议之效果。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科考助手“再次起飞,欲与月宫试比高。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雪山脚下觅食的藏野驴。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初春,对高原上动物是一个非常艰难时期,“青黄不接”,如此频繁的降雪及其他气候事件在这里似乎显得更特殊,持续的降雪,进一步压缩了野生有蹄类动物和放牧家畜的觅食空间,野生动物和放牧家畜争草现象愈发严重。对于去年雪灾带来的惨重损失,人们记忆犹新,大雪带来的灾害,不仅对放牧家畜是致命的,对野生动物亦是如此。

(路边,近处的牛群和远处的藏野驴。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因此,我们带着诸多的问题来考察,如气候异常变化对野生及家养动物的影响以及可能适应性管理途径,草食动物数量增加是否造成超载以及如何解决,动物密度非密度制约等自然调节在这里是否典型,人类的放牧活动如何影响这种自然调节,动物种群数量或生态系统有无多平衡点及其途径,野生动物是否需要补饲吗。

希望通过考察能得到一些答案。

2020.03.05 人地矛盾

牛头碑,令人高山仰止的地方,碑文字体不大,低调内敛。扎陵湖、鄂陵湖总是与黄河源头捆绑在一起,湖、山、雪还有隐藏在湖底或是地面的圣灵(生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一方山水永恒的话题。

(树立在高山之颠的牛头碑。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雀占鼠穴“的大戏又将上演。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放生的“神牛“随处可见。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不管是K对策还是r对策,不管是密度制约还是非密度制约,对大型有蹄类动物种群调节都显得苍白无力。务实一点,如果去年雪灾让人们更加注重饲草料储备,家养动物(家牦牛和藏系绵羊)有两个多月宅在家里衣食无忧,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甚至白唇鹿是否也高兴,僧侣无需背草补给野生动物?

(冰封的湖畔是藏系绵羊的天下。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五彩经幡在暴风雪下也黯然失色。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让野生动物更野,让全民近距离观赏明星动物,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相传国家公园建设目标就在眼前。说一千道一万,国家公园建设核心问题是人地矛盾,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我们共同目标。

(冰雪中艰难生存的牦牛——西高所“牦牛精神“的源泉。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不影响当地牧民的生存发展权,把放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权、作为维系生态原真性的一部分来对待,从立法和制度给予保障,可能是长久之计。

(给牦牛补草,让利野生动物。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所以,动物种群的调节,需要与社会经济系统统筹考虑可能比较完整,比如在日益频繁的雪灾面前,准备足够饲草料或将出栏家畜冬季来临之前转移到三江源东部的生产承接区域,野生有蹄类动物就可能达到新的平衡点,多平衡点理论得以实现。

2020.03.06 雪豹之乡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昂赛两个保护分区整合联通,对强化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冷季的澜沧江源园区。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园区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园区作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分布发育着大面积的冰蚀地貌、雪山冰川、辫状水系,草原湿地、林丛峡谷等类型多样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水源涵养功能巨大。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北麓的果宗木查雪山,其流域内的昂赛保护分区分布着高海拔天然林,是我国大果园柏的分布上限。

(白雪难掩,苍松挺立。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区域内冰川雪山、草甸、草原、灌丛、森林垂直分布明显。园区内主要分布有雪豹、白唇鹿、马麝、猞猁、黑颈鹤、雪鸡、蓝马鸡等野生动物,被誉为“雪豹之乡”。

(山坡中栖息的岩羊。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展翅欲飞的高山兀鹫。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路边漫步的白马鸡。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今天再访国家公园核心保育区昂赛大峡谷,非常兴奋,这里生态原真性保护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链完整,尤其在以雪豹观测为主的生态体验、澜沧江漂流等特许经营活动,为社区发展、牧民致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生态管护员与管委会、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兼职生态监测,其绩效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这些工作正是我们建议和提倡的。在这里我们看到国家公园建设的希望!

2020.03.07 “鹤立鸡群”的野牦牛

今日科考路线玉树结古镇到曲麻莱约改镇,路程不长,收获不小。途经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青海第一个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只有一百平方公里左右,以黑颈鹤为代表的鹤类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令人感叹的是宋仁德博士长期坚守在青海最为艰苦的地方曲麻莱,早间青海人常讲曲麻莱曲麻莱,进去出不来,足见这一地区的偏僻与艰苦。然而,宋博士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一是牦牛种公牛选育。自幼获救的三头野牦牛正值壮年,用它们改良家牦牛,具有明显的基因优势,有比较才有鉴别,犹如“鹤立鸡群”的野牦牛又一次验证了牦牛“退化驯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中反思一下高原的畜牧业行为。

(“人工饲养“的野牦牛似乎温顺了许多。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犹如“鹤立鸡群“的野牦牛。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另一项研究是牦牛和藏羊比较放牧实验,“一比四”配比看其牛羊对草地影响。暂且不谈其科学意义,就放牧强度而言,4300米的高寒草甸,8亩草地可承载一个羊单位(1.87羊单位/公顷),与三十前我们在海北站的实验结果(2.68羊单位/公顷)相比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值,说明健康草地放牧潜力比较大。可惜目前三江源地区可利用草地的平均承载量只有0.58羊单位/公顷,这里有类型的差异,但草地的质量或健康状况更值得我们思考。

(试验草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03.08 让野生动物更野

今日科考路线为曲麻莱-可可西里-格尔木。又一次来到神奇美丽的藏羚羊故乡,春季考察难见春日,白色依然是这里的主色调,但众多的生灵给这里增添无穷的活力和温度。似乎这次比去年底的考察增添了不少猛禽-金雕(草原雕)、秃鹫、大鵟、叫不上名字的隼……

(鹰击长空。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image.png

(成群结队的雄藏羚羊群。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在可可西里腹地,藏羚羊也一改往日羞涩,竟然在主场与我们科考队的汽车赛跑,炫耀他们的速度。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种群数量增加,彰显国家公园的建设成就,让野生动物更野(rewilding)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结伴卖萌的藏原羚。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时隔三年又一次来到新生(盐)湖,面积较往日增加许多,建坝疏通河道就是为治理这里的“水患”,这是全球变暖在可可西里典型表现。凡事都讲究平衡,温度升高使区域的冰川冻土融化加剧,液态水增多,本以为水多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利的作用,没想到水增多有可能危及青藏铁路、公路、输油管线等安全,所以不得已启动紧急疏浚工程。早年的水增多还引起了卓乃湖溃堤、湖底外露、局部沙化、河道改道,甚至有专家认为这会对已恢复藏羚羊重新造成威胁。虽然个人认为这也许是个自然过程,藏羚羊也可慢慢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这需要现场考察以及遥感解析得出结论,这也正是二次科考的任务之一。

2020.03.10 又见野牛沟

再访野牛沟。来野牛沟不知多少次,这次收获特殊。一直把野牛沟作为最具青藏特色的地方之一推荐,因为她涵盖荒漠、草原(芨芨草和针茅)、草甸、灌丛(锦鸡儿、黑刺、金露梅等柴达木盆地的成分),沿沟口3600m到西王母瑶池4000m以上海拔依次分布,类型多样种类多样,野生动物也独具特色,除可可西里的特有动物之外,还意外发现盘羊、鹅喉羚等。

(竖起尾巴示警的野牦牛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雪地中觅食的藏原羚,感慨生命之艰辛。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与赤狐不同,藏狐主要在白天捕食猎物。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咦?那只藏狐怎么不见了?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遇见的猛禽越多,表明生态系统更趋完善。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这里距离格尔木110km,但集冰川雪山、大山河流、植物动物、昆仑文化一起,宁静自然,是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代表性地区之一,是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理想场所。

(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应该各种类型并重,把保护与欣赏、保护与当地牧民生计、保护与环境教育、保护与区域发展结合,循序渐进,走出一条适合高原特色自然保护地建设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次科考即将结束,特别幸运采集到盘羊新鲜样品及其他样品,顺利完成任务,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能够成行,彰显高原人自信和高原洁净安全。各方协同作战,实现摸清本底、探明变化、研究机理、服务发展目标定能实现!

2020.03.11 新的课题

昨晚已由格尔木返回到西宁,并沿途考察了位于茶卡盐湖附近的牧场。

(生长的畜棚里的绵羊,再不用为食物而忧虑。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三江源区频繁的雪灾使得家畜死亡,损失很大,减轻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放牧压力是公园建设的关键之一,区域耦合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饲草基地建设将为国家公园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保障。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把核心区的放牧压力向三江源东部地区转移,提高牧业效率,使野生动物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岂非两全其美?新的课题:三江源区野生有蹄类动物与家畜平衡示范工程。

--- 2020 冬 ---

按阳历来算,今年冬至比往年稍早,但大家不约而同在冬至日前向格尔木集结。数九寒天,高寒缺氧,仍然坚持在平均海拔4600m的地方开展科学考察,不能不赞誉这些热血男儿。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直升机助阵,搭载中波红外、偏振可见光、激光雷达、高光谱等高新监测设备,希望能借助这些新设备、新方法,取得更多的监测数据。

(科考利器组装完成。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1 集结格尔木 

此次科考由直升机组、无人机组、地面调查组三个组组成。央视记录频道、青海电视台将跟踪报道,合作单位有空天院、西北院、南通大学等。青海省科技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考办对此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悬挂于直升机下的光电球才是本次科考的秘密武器。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2 五道梁大本营

本次科考重头戏是首次利用搭载多种高新监测设备的直升机探测大型动物、水资源以及地面其他遥感参数。直升机抵达五道梁大本营后,立即开展光电球、高光谱、偏振光相机安装调试。为尽可能发挥直升机的作业效率,需要同时在机内外挂载相关设备,这就需要提前进行平衡测试,以保证飞行安全。

(可谓武装到了牙齿。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本次直升机主要监测目的地是藏羚羊等动物传统越冬地勒池草原及109国道五道梁至索站沿线,期望中波热红外及高清晰度可见光相机发挥用场。

(“武装“直升机首飞成功。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二次科考,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用直升机搭载最新研发设备,是我们多年的梦想,也许是直升机顺利升空,性能良好,科考队员倍受鼓舞,状态良好,忘却了高原反应,期待明天实战能获得高质量数据。

2020.12.23 追随地面组

今天各科考小分队在索站和五道梁之间考察,我自然而然选择加入地面考察分队。与往年一样,此队主要任务是采集新鲜野生动物粪便、牧草样品。由于粪便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代表性的局限,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肠道区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在野生动物高寒适应中的作用机制,今年特地增添了鼠兔肠道及其内容物采集工作。解剖发现鼠兔的小肠长度与其他啮齿动物相似,但其盲肠容积最大、异常发达,作为其主要的消化器官当之无愧。

(这个,藏羚羊和藏野驴粑粑全有了。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游离于交配群之外的战败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科考队确定了明天直升作业路线,但愿能获取高清晰度影像资料,期待明天。

(设计的直升机飞行路线。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4 俯瞰三姊妹湖

今天搭乘直升机飞行了约40分钟,飞行高度5500~6000m,空中俯瞰可可西里,更显得该地区的辽阔与大美,迫不急待地与大家分享。壮哉可可西里!

(连绵的山峦一直延伸到天际。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讲述可可西里几个湖的故事。2011年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持续较强降水和区域性冰川融化加剧,导致卓乃湖水面快速上涨并在东岸发性溃决,卓乃湖湖水下泄水量约50.53亿立方米,湖水注入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后,引起两湖湖水外溢并在东侧形成了一个新生盐湖。

(空中俯瞰新生盐湖。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空中俯瞰海丁诺尔湖。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12年至2019年卓乃湖年均下泄流量约0.90亿立方米,导致下游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三个姊妹湖湖水面积增大,尤其是盐湖面积增加50平方公里,为了保障109国道及沿线其他设施的安全,紧急修建了疏浚工程。为进一步监测气候变化和野生动物对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也于2020年在湖边建立了长期围封样地。

(空中俯瞰海丁诺尔湖。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与大家分享下游三个湖美姿,其实还是关注她们水域特征和连通性。随着湖面增加,虽然没有明显的连接通道,但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近,湖水增加容易连通在一起,降水增加固然对牧草生长有利,但也有其他风险,(由于对水生态无深入研究,有班门弄斧之嫌)。说些有用的,今年与团队一起完成的咨询报告认为,卓乃湖水位下降并未对藏羚羊产羔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建议不在卓乃湖修建围水工程。

2020.12.25 初步收获

这次科考首次在可可西里地区动用直升机,搭载四台(套)空天院研发的光电设备。光电球集成了可见光、中波热红外、激光测距设备,高光谱成像仪,偏振光相机、激光雷达。用途广泛,可监测大型动物数量、种类及分布,从导出的数据来看,地面成像清晰。高光谱由十几个波段组成(也许有误),精度30cm,仅三个波段合成图像可准确分辨冰面、裸地、植被盖度等。直升机的使用也使难以到达地区物种、植被参数、水资源精准探测成为可能。

(近距离观察一下集成武器——光电球。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空中拍摄的可见光照片。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两天的工作也发现诸多问题,如设备在6000m在高空性能发挥、系统集成可靠性、机载设备与直升机匹配、各种设备操作平台一体化等都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继续优化,任重道远。

2020.12.26 夜以继日奋战高原

美好心情从清晨开始,沿着世界屋脊大道奔向理想的远方。

(喷薄欲出的朝阳。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口渴了,啃块长江源头的冰。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青藏精神需要发扬光大,西高所一代代人就是青藏精神的传承者。设备不适应高原,由我们光电人改造,饭店餐馆变成了工作场地。每获得一份样品便无比喜悦,连夜解剖取样保存完整的生命信息。

(看你还往哪里逃。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每天都有精彩故事!

(手摸上去感觉都会被粘住的冰,却是藏羚羊唯一的水源。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7 空中俯瞰勒池草原

今天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空中获取了近万张照片,图片中野生动物清晰可辨。然而,我们深知这才是工作的开始,发掘其中的信息、破解其中的奥秘、探索其中的规律,难度依然很大,亟需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通力合作。为与大家分享成果,将照片转化为16:9 PPT格式,原照有些变形,方框内是局部放大效果,可点击浏览。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带您走进高原动物的天堂——勒池草原。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看着像是野牦牛,这么荒凉的地方,他们吃什么?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翡翠般的湖水。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藏羚,勒池草原的主角。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2020.12.28 完美收官

随着直升机顺利完成第10个飞行架次,成功落地,本次科考顺利完成子预期的任务。20.37小时飞行,空中拍摄大型有蹄类食草动物、植被、冰湖冰河等高清晰度照片3万余张,可见光、高光谱、偏振光资料的数据量在T级以上,植物地面参考样方及生物量50余个,藏羚羊、鼠兔组织及消化道内容物等活体样品100余份。

(期待下次相逢。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image.png

短暂的野外考察工作虽告一段落,但后续数据的分析解译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本着“摸清本底、探明变化、阐明机制、服务发展”的宗旨,期待下一年度的野外科考。

 

 -  全文完  -  

感谢阅读

创作团队

策划 | 姚檀栋、安宝晟、王伟财、李久乐、刘勇勤、姚汝桢、陈文锋、周蕾蕾、戴玉凤

撰文 | 赵新全

审核 | 姚檀栋、安宝晟、王伟财、胡林勇

编辑 | 戴玉凤、姚汝桢、周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