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的朋友
一定会到纳木错
很多人的观湖之路
也大都止步于此
其实
这只是考察西藏湖泊的一个起点
由此往西长达一千多公里
位于冈底斯山脉北侧
藏北高原南侧
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一条“高极”湖泊带
▼
这里的湖泊
无论是数量、面积、分布的密度还是颜值
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之最
在藏语中湖泊的发音为错
对于那些有幸全程考察
这条“高极”湖泊带的人来说
那可真是“一错再错”
美景连连
▼
在中国,无论是湖泊数量还是湖泊总面积,排名第一的都是西藏。
▼
2021年5月16号至6月8号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湖泊小分队
对羌塘高原湖泊带上的佩枯错等湖泊
开展湖泊水位变化及其流域水文气象监测
科考队又一次领略这个
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湖泊带
01
“多愁善变”佩枯错
佩枯错湖泊类型为堰塞湖
位于喜马拉雅与冈底斯山脉之间
为一晚新生代断陷盆地
湖面呈近南北向展布
南北宽、中间窄
长约27 千米,宽 5~15 千米
呈“哑铃”状
▼
这里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
加上紧挨希夏邦马峰
常年大风吹袭
一天四季
气候复杂多变
▼
▼
有达曲、拉曲两条河流
切割并注入湖泊
流域范围约 2376 平方千米
湖泊受降水
和希夏邦马冰川融水补给
▼
在当地有个民间说法
佩枯错南面一半是淡水
北面一半是咸水
真有那么神奇吗
NO!NO!NO!
根据我们的测量
佩枯错是个标准的微咸水湖
南北的盐度几乎一致
▼
为了更好监测湖泊环境变化,科考队会在一些湖面上安装小型的气象站,获取湖面上风温湿压气象数据,为青藏高原湖泊研究提供最准确的气象数据。
▼
▼
02
“冰前姐妹”郭强错与郭如错
佩枯错南侧的希夏邦马
(唯一一座全部位于中国境内的
8000米以上山峰)
▼
希夏邦马冰川末端有两个较大的冰前湖
郭强错与郭如错
(海拔5600米)
▼
2019年中荷科学家
联合考察了这两个冰湖
并在冰湖附近架设了两个气象站
用来对比研究喜马拉雅山南北坡气象差异
以及为佩枯错流域提供基础水文数据
这次我们对这两个气象站进行维护
▼
8个小时往返了近20公里
在海拔5000至5500米间不停升降
在中间一段特别陡的碎石坡
第一次上高原的科考队员阿九
接近崩溃
后来
我们把这个大坡取名叫
“绝望坡”
▼
03
“小暖男” 浪强错
这是一个较不为人知的小湖泊
位于佩枯错以东50公里左右
▼
正如其湖名
这里常年多风
因为湖水较浅
湖面总是泛着细碎的波浪
▼
这个湖的另一神奇之处就是
湖底有一股热泉涌出
因为富含各种有机物
加上较为温暖的水温
湖底长满了各种水草
▼
希夏邦马峰冰雪融水的滋养
湖的四周
是丰盛的草原
也是附近牧民最主要的牧场
金黄的草甸
远处是高耸的雪峰
景色迷人
▼
这里也是高原生灵
黑颈鹤的最主要栖息地
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
高原、草甸、沼泽
湖滨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
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
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
被喻为格萨尔神马的守护者
所以被称为“高原神鸟”“高原仙子”
▼
04
“茁壮成长”达瓦错
达瓦错位于冈底斯山脉的北侧
距离阿里地区措勤县大概70公里
▼
它有着无比绚丽的湖岸线
▼
这个湖岸线绝不仅绚丽多彩那么简单
它们是青藏高原部分湖泊水位
不停上涨最直接的证据
我们现在拍到的湖岸线
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淹没
▼
近几十年,
藏北高原绝大多数湖泊在快速扩张
▼
这是一份卫星遥感地图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
由于湖面的上涨
达瓦错与清木科错之间的岸堤
在短短的五年之内
逐渐被淹没消失的全过程
与大众想象的不一样
藏北荒原的湖泊
虽然处于干旱高海拔区域
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
但由于近几年来藏北区域的降雨逐年增多
湖水的总面积正在快速扩张
▼
纵轴为水位上升高度、横轴为监测日期
可以看出从2013年6月份开始有记录以来
水位整整上升超过了3.5米
在藏北这样比较平坦的地方
水位上升
这意味着湖边许多牧场、戈壁、道路
甚至于整个村庄
都可能被不断上涨的湖水所淹没
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
更是一个急需应对的社会问题
▼
藏北才多茶卡湖底清晰可见被淹没前的旧桥,湖面上已架起了新桥。
科考队是如何测量水位变化的?
▼
科研人员事先把水压计放在湖边的浅水区域湖底,隔半年左右取一次数据。因为水位变动较大,加上波浪影响,原定好位的水底仪器往往会发生移动,这给后续工作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画面的右上角为水压计每隔一段时间能自动记录水压与温度,科考队员划着橡皮艇在周边反复寻找仪器。
▼
科考队员穿着水裤站在水里寻找仪器,这些湖泊海拔大都在5000米左右且分布在难以到达的区域,单单到这些地方都需要费很大功夫。高原湖水寒冷,再加上说来就来的高原暴风雪。科考队员的工作环境其实非常恶劣,为了科学研究,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05
“精灵乐园”清木科错
与达瓦错即将相融合的清木科错
▼
清木科错上有一座鸟岛
是水鸟的乐园
▼
呈蝌蚪状的小岛上栖息着上万只的斑头雁与棕头鸥
▼
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 一直被视为生命禁区
这里较为完整的高原生态环境
却一直是高原生物的生命乐园
在藏北高原的许多湖泊都有着类似的鸟岛只要水的盐度适中岸边有水草生长的湿地环境
离岸不远有岛
这些岛就极有可能
成为鸟类高度聚集的地方
▼
斑头雁(雁形目雁属)
青藏高原最常用的一种鸟类
白色的头顶
有二道黑色带斑
它是地球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
迁徙时甚至能飞过珠峰
它可以承受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气浓度
这主要是因为与其他鸟类相比
他们体内的红血球与氧结合的速度要快
▼
每年三月至四月它们会从越冬地飞到这里求偶交配产卵一般一窝产4-6枚
▼
孵化时间为一个月,
小鸟早成性,
成长迅速生长到9月就会随父母一起踏上迁徙之路
▼
在青藏高原
不仅有辽阔的天空
壮丽的雪峰
苍茫的大地
更有这些形态各异的宝藏湖泊
它们犹如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与蓝天白云连缀成最美的高原景观
气候变暖正在改变着
这些美丽湖泊的面庞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
这些秀气平静的珍珠湖
在以后再次相遇的时候
可能就翻涌着
浩瀚的波涛
▼